不同藝術家透過詩、畫、觸感藝術等不同的藝術創作抒情寄意,將在社區上的所見所聞及感受,具體地呈現,令人瞭解及體會不同能力人士的情況及需要。
藝術家駱揚名,以《維城》一詩及根據詩中故事繪畫的118幅圖畫,訴說「維城」的建立、發展及環境的轉變,又投射出城中一些逐漸被遺忘或忽略的人和事,就如長頸鹿的公園、被遺忘的界碑、老婆婆的際遇和心靈轉變等。
香港文學生活館兩位導師,關天林和洪曉嫻,與活動參加者一起坐輪椅,遊走堅尼地城的街道,以輪椅使用者的角度探索社區,並以相片、詩文、漫畫創作抒發過程的所見所聞與感受。活動讓參與者更瞭解殘疾人士外出的情況,從而引起更多對「無障礙社會」的關注及思考。
藝術家王建衡根據詩文《維城》的九個段落,以不同物料創作出九件不同質感、可供觸摸的藝術品,旁邊亦附以《維城》的口述錄音和點字文本,希望藉此「無障礙通道」,讓視障人士有平等機會參觀展覽,享受藝術。
堅城走道是藝術家王建衡親手繪製,將堅尼地城一帶的地圖以藝術品形式呈現。地圖上一條條縱橫交錯的線條,標記著堅尼地城內的道路障礙及無障礙設施位置,是王建衡與社區人士實地觀察,合力集結而成的記錄。
除了實體畫作外,創作者亦同時以電腦將搜集所得的資訊,繪成一個更詳盡的地圖,透過網上平臺發放,希望把藝術從展場帶回生活,能實際協助輪椅使用者,方便他們規劃城市行走的路線。
以布偶和自己對話,打破自己的心靈障礙,同時亦在製作過程中,嘗試理解和思考身體障礙。活動參加者用布碎、舊衣物等環保物料,加上自身感受製作出特色布偶。與一般布偶不同,參加者所創作的布偶,一些坐在輪椅上,一些則失去了手腳。有殘疾的參加者表示,創作過程令他們更認識自己、接納自己、愛自己,就如布偶一樣,縱然有缺憾,仍可以很漂亮、很值得被欣賞。也有小孩在創作過程中,想起自己行動不便的親人,為她設計美麗的手杖,鼓勵她多些外出行走。
《維城》邊上的競賽是一款遙控玩具輪椅的競賽項目,由藝術家王建衡創作。曾在香港仔海濱公園的攤位活動展出。賽道上有不同障礙物及不同的「無障礙」標誌,活動參加者進行遙控輪椅競賽時,以一個輕鬆、玩樂的方法認識「無障礙」標誌。